平顶山市行政复议证据规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07:14:45   浏览:93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平顶山市行政复议证据规则

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行政复议证据规则》的通知
2003-5-6 平政〔2003〕31号



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平顶山市行政复议证据规则》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三年五月六日



平顶山市行政复议证据规则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客观、公正、及时地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正确、合法地履行行政复议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平顶山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第三条 证据是指一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行政复议证据是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行政复议案件定案的证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第四条 行政复议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第五条 证据证明的对象应当与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关,与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无关的内容无须证明。
第六条 需要证明的事实应当是对案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包括真相不明的案件事实、证据事实和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第七条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构认为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依当事人申请或者依职权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二、当事人举证
第八条 申请人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应提供符合申请条件的相应证据。
第九条 申请人对下列事实应当举证:
(一)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事实;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事实;
(三)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时间的证据;
(四)向被申请人提出实体权利要求所依据的其他事实;
(五)对被申请人的举证提出反驳的事实;
(六)申请人一并要求行政赔偿的,提供被复议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证据。
(七)符合行政复议立案条件的其它证据。
第十条 行政复议机构向申请人、第三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其对负有举证责任的举证范围及举证期限,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举证的,视为无证据。
第十一条 申请人提供关于申请资格、知道时间、行政赔偿、行政机关不作为方面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请求具有事实根据或者证据来源不明的,行政复议机构有权要求申请人限期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无证据。
第十二条 证明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适当的,举证责任由被申请人承担。
第十三条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逾期未提供的应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被申请人因不可抗力或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证据的,应书面告知复议机关,经准许可在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证据。
第十四条 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
第十五条 被申请人应当提供下列证据:
(一)争议双方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被申请人法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和职责范围;
(三)申请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违法事实或者申请事实;
(四)争议的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五)构成合法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要件,包括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六)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实际状态;
(七)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时效事实和被申请人送达事实;
(八)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政策依据。
第十六条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第十七条 被申请人应当对提交的证据材料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提交日期。
行政复议机构收到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应当出具收据,注明证据份数、页数以及收到时间,由经办人员或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三、复议机关搜集证据
第十八条 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调查取证的,有权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密切配合,档案存档部门不得收取费用(复制工本费除外)。
第十九条 行政复议机构调查搜集证据应当遵循以下规定:
(一)2名以上办案人员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进行;
(二)调查时向被调查人说明身份,并出示证件;
(三)告知被调查人有义务如实提供证据和故意作伪证或隐匿证据应负的法律责任;
(四)不得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
(五)调查笔录应向被调查人宣读或请被调查人阅读,并由被调查人签名或盖章。
第二十条 行政复议办案人员调查收集证据,应细致耐心,主动及时,注意保密,防止主观臆断。
行政复议机构调取的证据不能作为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使用。
四、提供证据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提供物证应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
第二十二条 提供书证应
提供书证的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加盖其印章;被申请人提供的原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三条 提供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提供时应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提供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第二十四条 提供证人证言应写明证人的基本情况,有证人的签名及证明日期,并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第二十五条 提供鉴定结论应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说明分析过程。
第二十六条 提供现场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无利害关系的人在现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
五、证据的审核认定
第二十七条 证据需要双方当事人质证的,可以召集双方当事人质证或举行听证会。当事人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
第二十八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能公开的证据,可以让双方当事人核对,对方当事人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九条 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行政复议办案人员应当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不得隐藏、损毁、篡改证据或者歪曲证据事实。
第三十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一)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
(三)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
第三十一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
(一)证据形成的原因;
(二)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
(三)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四)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
(五)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
第三十二条 一方当事人所举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无异议的,应当作出有效的认定。但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一方当事人所举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但明确表示不能举证予以推翻,又不能提出合理质疑的,应当作出有效的认定;一方当事人所举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并提供反驳证据,另一方对反驳证据予以认可的,应当作出反驳证据有效的认定。
第三十三条 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
(二)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四)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
(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
(六)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七)被当事人或者他人进行过修改、改动或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
(八)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不相适应或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九)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证人所作的证言;
(十)当事人各方虽然认可,但有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侵犯其他人合法权益的。
第三十四条 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争议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一)被申请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或者在行政复议期间自行收集的证据;
(二)被申请人非法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或者听证权利所采用的证据;
(三)被申请人在行政程序中未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而申请人在复议期间提供的证据。
第三十五条 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认定:
(一)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二)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四)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五)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六)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七)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第三十六条 下列事实可以直接认定: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或定理;
(三)法律法规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
(五)已经生效的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仲裁机关的裁决书、行政复议决定书认定的事实;
(六)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六、附 则
第三十七条 被申请人违反规定,不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或者阻挠、变相阻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进行报复陷害的,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参与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故意伪造、隐藏、损毁、篡改证据,情节较轻的,由行政复议机构向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部门提出行政处理的建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本规则由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规则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机动车维修经营行为,维护机动车维修市场秩序,保障机动车维修质量和运行安全,保护机动车维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机动车维修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以及对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机动车维修经营,是指以维持或者恢复机动车正常技术状况和功能,延长机动车使用寿命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维护、修理以及维修质量检测等经营活动。
拖拉机的维修活动,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动车维修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实施机动车维修管理工作。
工商、公安、质监、农机、安监、税务、价格、环保、市容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做好机动车维修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实施机动车维修管理,应当遵循统一开放、公开公正的原则,保护合法经营,制止非法经营。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自觉遵循平等自愿、公平交易、诚实信用的原则,向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有权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章经营许可

第五条 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与其经营类别和范围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措施等条件。具体条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定执行。
禁止使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内的场地、房屋作为机动车维修作业场所。
第六条 申请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一)申请书;
(二)维修作业场所使用权的合法证明;
(三)有关岗位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和名册;
(四)维修设备、设施证明材料及有关计量、检测设备的检定、校准证明;
(五)经营管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制度文本;
(六)环境保护措施文本及其相关设备、设施证明材料。
申请从事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的,还应当提交专用维修车间、设备、设施证明材料,安全管理人员名单,安全操作规程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本。
在设区的市城市市区范围内申请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的,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未经许可不得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
第七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决定。准予许可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在决定中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持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禁止伪造、变造、冒用、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
第八条 申请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的,申请人应当向本条例第六条 规定的许可主体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连锁经营企业总部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连锁经营协议书副本;
(四)符合机动车维修经营相应开业条件的承诺书。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决定,对属于连锁经营的,应当准予许可,并发给相应许可证。
第九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设立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或者合并、分立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六条 、第七条 的规定办理许可手续。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变更维修经营范围、作业场所的,应当提供相关材料经作出原许可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准后,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停业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自办理有关手续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许可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终止经营的,应当在终止经营前三十日告知作出许可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注销手
续。
第三章经营行为

第十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机动车维修活动。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悬挂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和标明经营范围等内容的标志牌,并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监督电话。
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应当向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得占道经营,并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废油污染路面。
第十一条 机动车维修技术负责人员、有关维修人员、质量检验员、价格结算员等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经过统一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聘用从业人员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第十二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机动车维修技术标准,保证机动车维修质量。尚未制定标准的,参照机动车生产企业提供的维修手册和有关技术资料进行维修。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得承修已报废的机动车,不得擅自改装机动车,不得利用配件拼装机动车。
第十三条 维修机动车实行机动车维修记录制度。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对承修的机动车应当进行修前诊断、确定故障,制定维护和修理方案,所诊断的故障、维护和修理方案、维修项目等内容应当填写机动车维修记录。
机动车维修记录格式由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统一规定。
第十四条 机动车托修人有权自主选择具有相应类别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为托修人指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进行维修或者装配机动车有关设备。
第十五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与托修人应当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依法订立机动车维修合同。当事人签订书面维修合同的,可以参照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推荐的示范文本。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在维修过程中,确需增加维修项目、扩大维修范围的,应当事先征得托修人同意并依照前款规定订立维修补充合同。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提供的格式合同中有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托修人责任、排除托修人主要权利条款的,该条款无效。
第十六条 机动车维修费用由材料费、工时费、加工费、维修诊断费和检测费等组成,结算时应当分项计算。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收取维修费用,不得超过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不得虚报维修项目、维修工时、诊断、加工、检测费用以及材料费用。
第十七条 机动车维修使用的零配件、燃润料等应当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禁止使用无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等假冒伪劣零配件维修机动车。
托修人支付费用更换配件,要求取回旧配件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得拒绝。
使用旧配件或者修复配件维修机动车的,该配件应当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并应当征得托修人书面同意。
托修人自备配件,应当提供配件合格证明,并在机动车维修合同或者结算清单中记载。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在安装使用托修人提供的维修配件时,应当查验配件合格证明;无合格证明或者有表面瑕疵的,不得使用。
第十八条 机动车维修实行质量保证期制度。
汽车(含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整车修理或者总成修理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二万公里或者一百日;二级维护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五千公里或者三十日;一级维护、小修及专项修理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二千公里或者十日。
摩托车整车修理或者总成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摩托车行驶七千公里或者八十日;维护、小修及专项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摩托车行驶八百公里或者十日。
其他机动车整车修理或者总成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机动车行驶六千公里或者六十日;维护、小修及专项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机动车行驶七百公里或者七日。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单方承诺或者与托修人协商约定的质量保证期,不得低于本条规定的行驶里程或者日期指标。
质量保证期从维修竣工交付之日起计算,以行驶里程或者日期指标先达到者为准。
第十九条 在质量保证期内,因维修质量原因造成机动车故障、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或者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及时无偿返修,不得拒绝或者故意拖延,并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在质量保证期内,机动车因同一故障或者维修项目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负责联系其他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修理,并承担相应修理费用。
第二十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将所维修的机动车的排气、噪声污染等车辆技术性能指标纳入维修质量保证体系,按照规定配备污染检测仪器并进行检测。
涉及排气、噪声污染等维修内容的机动车修竣后,其排气、噪声污染等技术状况应当符合国家或者省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对机动车进行二级维护、总成修理、整车修理的,应当依法建立竣工质量检验制度。维修竣工质量检验合格的,由质量检验人员签发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未签发机动车维修竣工出
厂合格证的机动车不得出厂。
禁止伪造、变造、冒用、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以及非法使用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
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时,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向托修人出具机动车维修结算清单、维修记录和维修发票。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出具的,托修人有权拒绝支付维修费用。第二十三条 承担机动车维修质量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的检测范围,使用合格的检测设备,依据标准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如实提供检测结果证明,并对检测结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对机动车进行二级维护、总成修理、整车修理的,应当建立维修档案。维修档案内容主要包括:维修合同、维修项目、具体维修人员及质量检验人员、检验单、竣工出厂合格证及结算清单等。机动车维修档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二十五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准确地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送统计资料。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机动车维修统计数据,供公众查阅和使用。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对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并依照本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对违法维修行为进行查处。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机动车维修投诉举报制度,对投诉举报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并为投诉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七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对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并可以要求其提供证明材料和与维修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查询、复制与维修行为有关的台帐、单据、凭证、文件及其他资料,核对与维修行为有关的技术资料;
(三)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先行登记保存,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转移、隐匿或者销毁证据。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接受监督检查时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不得泄露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八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抽样检测、检验的方法监督机动车维修质量,具体办法由省交通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实行信用考核,建立诚信档案。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将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的基本情况、维修费用、维修质量、信用状况等向社会公布,供公众查阅。
第三十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机动车维修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有计划地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执法。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公正执法、热情服务,公开办事制度,公示执法主体、依据、程序、结果等,简化办事手续。
第三十一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实施机动车维修管理所需经费应当列入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使用他人的或者使用伪造、变造、失效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合并、分立未经许可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并处暂扣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三个月以下。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的维修作业场所、从业人员、设备设施不符合开业条件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吊销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同时书面告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维修机动车,承修已报废的机动车,擅自改装机动车,或者利用配件拼装机动车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国务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规定公示经营范围、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未按照规定制作、出具机动车维修记录或者结算清单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
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暂扣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一个月以下:
(一)超越许可的经营范围从事机动车维修的;
(二)未经核准变更作业场所的;
(三)虚报机动车维修项目、维修工时、诊断、加工、检测费用以及材料费用的;
(四)未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维修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或者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使用他人的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收缴证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签发或者签发虚假的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承担机动车维修质量检测的检测机构不按照规定检测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拒不改正的,可以并处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铁道部关于印发铁路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关制度的通知

铁道部


铁道部关于印发铁路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关制度的通知
铁道部




部属各单位、各合资铁路公司: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推进铁路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部制定了《铁路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股东大会制度》(附件1)、《铁路公司制企业董事会制度》(附件2)、《铁路公司制企业监事会制度》(附件3)、《铁路公司制企业总经理工作制度》(
附件4),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全路所有公司制企业一定要依据《公司法》和部制定的有关基本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或修改完善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关制度,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关制度建立情况和重大问题,请及时报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铁路公司制企业(以下简称公司)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铁道部及部属企业出资控股的公司和独资公司。
第三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设立股东会,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应设立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由股东组成。
第四条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第二章 股东会、股东大会权力
第五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下列权力:
(一)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三)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四)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七)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八)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九)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十)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十一)修改公司章程;
(十二)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应当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决议的其它事项。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第六条 国有独资公司由铁道部或部属企业(以下简称出资者)依据出资关系,授权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权力,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但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和修改公司章程,必须由出资者决定。

第三章 股东会、股东大会程序
第七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
(一)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提议召开时;
(二)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提议召开时;
(三)监事会或者监事提议召开时。
第八条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分为股东大会年会和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年会每年召开一次,并应于上一会计年度完结之后的六个月之内举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两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一)董事人数不足公司章程规定人数的三分之二时;
(二)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三分之一时;
(三)持有公司股份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请求时;
(四)董事会认为必要时;
(五)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第九条 股东会会议或股东大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的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主持。董事长因故不能主持会议又未指定会议主持人的,出席会议的股东可选举一人主持。如果因任何理由股东无法选举主持人时,应当由出席
会议的持有最多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包括股东代理人)主持会议。
有限责任公司首次股东会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依照《公司法》规定行使职权。
第十条 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当于会议召开30日以前通知各股东。通知应载明会议审议的事项以及开会的日期和地点。
第十一条 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代理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授权委托书,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
第十二条 股东会、股东大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十三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出席股东大会,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
第十四条 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的决议,以及对董事会提出的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十五条 股东会、股东大会审议批准的事项,由提出议项的董事会、监事会或股东负责起草整理议案材料和有关资料,交董事会汇总后呈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议案材料中应对提请审议批准的事项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并写明具体意见或建议。
第十六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会议,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由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名。会议记录应当与出席股东会议的股东的签名册及代理出席的委托书一并保存。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凡设立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公司,应由公司发起方股东依据本制度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制定本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具体制度,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审批。
第十九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本制度由铁道部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铁路公司制企业(以下简称公司)董事会的组建方式、决策程序和行为,保证董事会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铁道部及部属企业出资的独资公司、控股的公司。
第三条 董事会是公司经营决策机构,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经营决策权,保障股东或出资者及公司的利益。

第二章 董事会组成
第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必须组建董事会。董事会组成人数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五条 董事会中应当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不在公司内部从业的董事,包括专业董事。
第六条 董事会成员任职资格、条件和行为准则,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七条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公司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其余的董事由股东各方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推荐人选,股东会选举和更换。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由公司章程规定。
第八条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有推荐权的股东推荐人选,股东大会选举和更换。董事长、副董事长按公司章程规定的办法推荐人选,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
第九条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公司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其余董事由铁道部或部属企业(以下简称出资者)依据对公司的出资关系委派和更换。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出资者从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指定。
第十条 董事任期三年,任期届满,连选可连任。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第三章 董事会职责、职权
第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履行和行使下列职责、职权:
(一)负责召集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并向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
(三)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四)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五)根据公司投资决策权限和年度投资计划,决定公司年度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固定资产购置投资方案以及多元经营投资项目、购买有价证券、参股投资项目和对外提供经济担保;
(六)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七)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八)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九)拟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
(十)拟订公司章程修改方案;
(十一)审议批准公司用工计划和工资计划;
(十二)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根据总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财务负责人),以董事会决议公布任免决定,并决定其报酬事项;
(十三)推荐控股、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和财务负责人人选;
(十四)对总经理及经营班子人员进行考核和奖惩;
(十五)审议公司重大法律事项并授权处理;
(十六)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和董事会工作机构的设置;
(十七)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十八)审议公司章程规定的和股东会、股东大会委托的其它事项。
第十二条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对出资者负责,执行出资者的决议并向出资者报告工作。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履行和行使本制度第十一条第(三)款至第(十八)款规定的职责、职权,并按《铁路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股东大会制度》第六条的规定,行使出资者授权的股东会部分职权。


第四章 董事及董事长职责、职权
第十三条 董事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自觉维护股东或出资者利益;
(二)服从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董事会的决议,并对决议的贯彻执行进行认真监督和检查;
(三)遵守公司章程,履行应尽义务;
(四)按照分工,认真做好本职范围内的决策研究和监督工作;
(五)对自己行使的决策表决权承担责任;
(六)自觉接受监事会的监督。
第十四条 董事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董事会所议事项拥有表决权;
(二)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或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
(三)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查阅有关报表和资料,发现问题,向公司总经理及有关人员提出质询;
(四)向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以及出资者反映公司经营情况,提出建议;
(五)受董事长委托,主持召开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
第十五条 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并可设副董事长1至2人。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原则上不兼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副董事长协助董事长工作,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的副董事长代行其职权。
第十六条 董事长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董事会的决议,代表董事会定期向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监事会报告工作;
(二)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
(三)组织研究公司经营目标、方针和发展战略;
(四)按照决策权限和程序,做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五)自觉遵守公司董事会制度,协调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保证总经理依法和依据公司章程正确行使职权;
(六)加强对公司经营状况的监控,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防止资产流失;
(七)自觉接受监事会的监督;
(八)履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责任和义务。
第十七条 董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股东会会议或股东大会会议,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负责董事会日常工作;
(二)督促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
(三)签署公司股票、公司债券及重要合同;
(四)签署公司重要文件和董事会文件;
(五)提名推荐总经理人选;
(六)根据经营及法律事务需要,向总经理和公司其他人员签署《法人授权委托书》;
(七)根据董事会决定,任免董事会工作人员;
(八)向董事会提名控股、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人选;
(九)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司利益的特别裁决权和处置权,事后向董事会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报告;
(十)董事会授予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五章 董事会机构
第十八条 董事会设秘书(专职或兼职)。董事会秘书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提名,董事会委任。董事会秘书一般应具有法律顾问资格。
第十九条 董事会秘书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担任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保证公司有完整的组织文件和记录;
(二)确保公司依法准备和递交有关机构所要求的报告和文件;
(三)保证公司的股东名册妥善设立和保存,保证有权得到公司有关记录和文件的人及时得到记录和文件。
第二十条 经营规模较大的公司,其董事会应设秘书处,秘书处负责人可由董事会秘书兼任。董事会秘书处是董事会日常办事机构,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董事长处理董事会的日常事务;
(二)受理提交董事会审议的议案;
(三)起草董事会文件和报告,建立完备的董事会资料档案;
(四)了解及反馈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
(五)负责对外联络工作;
(六)办理公司证券事务和法律事务;
(七)办理董事会和董事长交办的其他事务。
第二十一条 经营规模较大的公司,其董事会可根据需要设立战略研究、决策咨询、产权管理、考核奖惩等常设或非常设机构。

第六章 董事会决策程序
第二十二条 投资决策程序:
董事提出的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投资决策议案,总经理提出的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年度投资计划,由董事长或董事长指定的副董事长、董事主持咨询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论证报告,经董事会讨论通过;属于董事会决策的由董事会作出决议,属于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
决策的,提请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作出决议后,由总经理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财务预决算审批程序:
总经理组织拟定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和亏损弥补等方案,提交董事会,由董事长主持咨询、审计等机构进行预审并提出评价审议报告,召开董事会讨论通过,形成正式方案,报请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审批后,由总经理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检查监督程序:
董事会对公司经营情况和总经理实施董事会决议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可要求并督促总经理或有关责任人予以纠正。涉及重大问题,可按程序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作出决议,要求总经理或有关责任人限期纠正。
第二十五条 考核奖惩程序:
公司总经理及经营班子其他成员,每年应向董事会提交述职报告,由董事会考评机构进行考评,提出考评意见,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并实施奖惩。

第七章 董事会会议
第二十六条 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可委托副董事长或其他董事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委托时应出具委托书,并列举授权范围。
第二十七条 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经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提议,可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
第二十八条 董事会会议通知由召集人签发,一般提前10天将会议议题、议程、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通知全体董事。与会人员收到会议通知后,如需了解某项议案的有关情况,可要求董事会秘书提供必要的补充文件。
第二十九条 董事会会议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
第三十条 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公司章程规定须经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事项,按公司章程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董事会会议表决采用记名举手表决方式,每名董事有一票表决权。董事会决议事项与某位董事有利害关系时,该董事应予回避,且无表决权。
第三十二条 需临时召开董事会会议表决通过的事项,如果董事会已将拟表决议案的内容以书面方式发给全体董事,而签字同意或不同意的董事人数已达到作出该项表决所规定的人数,即可形成有效决议,可不必再召开临时会议。
第三十三条 董事会会议,应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董事会会议,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委托书中应载明授权范围。
第三十四条 董事会会议对所议事项形成的决议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和记录员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
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第三十五条 会议记录应与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名及代理出席委托书一并保存,由董事会秘书负责保管。
第三十六条 董事会召开会议时,应通知公司监事会监事、公司总经理以及有关人员列席董事会会议。
第三十七条 列席董事会会议的人员在会议上可以陈述意见,提出质询或作出说明,但不享有表决权。

第八章 董事会议案及决议执行
第三十八条 董事会会议所议事项的议案由董事、监事会和总经理提出。
第三十九条 向董事会递交议案(草案)时,应一并提交该议案(草案)的说明文件、可行性分析报告、论证依据等材料。
第四十条 董事会议案材料一般应在董事会会议召开前30天或临时董事会会议召开前15天,以书面方式递交董事会秘书处。
第四十一条 董事会秘书处对董事会议案(草案)收集整理后,由董事长决定是否作为董事会正式议案。
第四十二条 董事会提请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审议的事项,应当由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形成决议,再提交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审议。
第四十三条 董事会所决定的事项经董事会会议通过后,应形成董事会决议,并以文件下发执行。
第四十四条 董事会的决议由公司总经理等有关方面组织实施,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对决议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公司监事会对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九章 董事报酬和董事会经费
第四十五条 董事报酬按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决定的数额和支出渠道支付。
第四十六条 董事会以及在公司内部从业的董事履行职责所发生的费用,由董事长签字后,在公司管理费中据实报销;不在公司内部从业的董事履行职责所发生的费用,由委派或聘请该董事的股东或出资者支付。董事会对公司总经理及经营班子其他成员的奖励资金,在公司内按规定列
支。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 各公司董事会要依据本制度,研究制定本公司董事会具体制度,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审批。
第四十九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十条 本制度由铁道部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铁路公司制企业(以下简称公司)监事会工作程序和方式,保证监事会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铁道部及部属企业出资的独资公司、控股的公司。
第三条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监督权,保障股东或出资者以及公司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监事会组成
第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规模较大的,设立监事会,其成员一般为3—5人,并应在其组成人员中推选1名召集人;股东人数较少和规模较小的,可以设1至2名监事。
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监事会应在其组成人员中推选一名召集人。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由股东选派的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内部职员兼任的监事,原则上不得超过监事会人员总数的二分之一。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第五条 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按照《公司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组成,并行使相应职权。
第六条 监事的任期每届为3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七条 监事任职资格、条件和行为准则,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三章 监事会和监事的职责、职权
第八条 监事会和监事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的规定,忠实履行以下职责: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或者监事,分别对股东会、股东大会负责并定期报告工作;
(二)严格检查公司财务预决算和重大经营活动,对公司财务报告及时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股东或出资者报告;
(三)监事会发现董事会的决议违反公司章程、损害股东和公司利益时,应要求董事会复议,董事会不复议或经复议仍维持原决议的,监事会有责任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议解决;
(四)当董事、总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时,应要求董事、总经理予以纠正,不予纠正的,监事会有责任向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报告;
(五)监督公司主要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第九条 监事会或者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一)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对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如有不同意见,经全体监事的二分之一以上表决同意,可要求董事会进行复议;
(二)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的决议执行情况和公司重大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发现重大问题,可要求召开临时股东会研究解决;
(三)检查公司的财务,审核董事会拟提交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会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发现疑问,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复审;
(四)对董事会成员和公司经理层人员进行监督,当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股东和公司的利益时,要求予以纠正;
(五)经全体监事的二分之一以上表决同意,监事会对有违法行为和重大失职行为的董事、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向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提出更换董事,向董事会提出解聘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建议;
(六)公司章程规定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条 监事会召集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和协调监事会工作;
(二)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三)检查监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
(四)代表监事会向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报告工作;
(五)签署监事会文件。
第十一条 监事不履行监督职责,致使公司利益、股东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并按规定的程序解除其监事职务。

第四章 监事会议事内容
第十二条 监事会的议事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定公司拟提交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的会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审查核对结论性意见;
(二)审定监事会工作报告;
(三)审定对董事会决议复议的建议;
(四)讨论对董事和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违法行为和重大失职行为的处理意见,向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提出更换董事的建议,向董事会提出解聘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建议;
(五)讨论对公司的重大生产经营活动的意见;
(六)讨论对公司内部的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
(七)监事会认为需要决议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监事应对监事会决议承担责任,因监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参与决议的监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决议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监事可以免除责任。

第五章 监事会会议和监督程序
第十四条 监事会会议由监事会召集人召集和主持。召集人不能履行职务时,可委托其他监事召集和主持。
第十五条 监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例会,每半年必须召开一次。监事有正当理由,可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是否召开,由监事会召集人决定;但经三分之一以上监事提议的,临时监事会必须召开。
第十六条 监事会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监事出席方可召开。
第十七条 监事会会议议项,由监事会召集人根据监事提出的议案确定。确定的会议议项,由负责的监事提出意见和方案,并分发各监事。
第十八条 监事会会议的召集人,应在会议召开5日以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及表决事项通知全体监事。
第十九条 因故不能出席监事会会议的监事,可以事先提出书面意见或书面表决,也可书面委托其他监事代为出席监事会,委托书中应载明授权范围。无故缺席且不提交书面意见或书面表决的,视为同意监事会的决议。
第二十条 监事会的决议应当由全体监事的二分之一以上表决通过。对需要向公司公布的决议,由监事会召集人签署后公布。
第二十一条 监事会会议所议事项应形成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应记载会议的时间、场所、决议方法、议事经过及结果,出席会议的监事和记录员应在会议记录上签名。会议记录应与出席会议的监事签名簿及代理出席委托书一并保存,由监事会指定专人保管。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对监事履行职责的行为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监事履行职责时,涉及的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予以支持协助,不得拒绝、推诿和阻挠。

第六章 监事报酬和监事会经费
第二十三条 监事报酬按照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规定的数额和支出渠道支付。
第二十四条 监事会和在公司内部从业的监事履行职责所发生的费用,在公司管理费中列支;不在公司内部从业的监事履行职责所发生的费用,由委派或聘请该监事的股东或出资者支付。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各公司监事会要依据本制度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制定本公司监事会具体制度,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审批。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八条 本制度由铁道部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铁路公司制企业(以下简称公司)总经理的行为,确保总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铁道部及部属企业(以下简称出资者)出资的独资公司、控股的公司。
第三条 根据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公司设总经理一名。副总经理(含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下同)的设立,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四条 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副总经理协助总经理工作,对总经理负责。
第五条 总经理任职资格、条件和行为准则,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二章 总经理职责
第六条 总经理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忠实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董事会的决议,定期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工作;
(二)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经营,履行诚信勤勉的义务;
(三)组织完成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实现年度经营目标;
(四)推进公司内部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
(五)加强企业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六)确保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结果的真实合法;
(七)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企业发展;
(八)抓好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九)改善员工工作条件,提高员工生活水平。
第七条 总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章 总经理职权
第八条 总经理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二)拟订并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四)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六)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
(七)聘任或解聘除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公司中层及以下的负责管理人员;
(八)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下属分公司经理;
(九)拟定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亏损方案和公司资产抵押、融资方案;
(十)拟定公司年度用工计划和工资计划;
(十一)在职权范围内决定对公司员工的聘用、奖惩、解聘;
(十二)根据董事会授权或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委托,签署公司合同和协议;
(十三)列席董事会会议;
(十四)公司章程规定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四章 总经理工作规则
第九条 按照董事会的决议,公司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构成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日常执行机构和指挥系统。
第十条 总经理统一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具体管理工作实行逐级负责制,原则上部门负责人对主管副总经理负责,副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决策,应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咨询机构充分调查研究,反复比选、论证,提出可行性方案,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充分研究,由总经理作出决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先征求职工代表大会意见。
第十二条 总经理可对权限范围内的事项独立作出决定,并对决策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章 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
第十三条 总经理办公会议,是研究讨论须提交董事会审议议案,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研究有关公司经营、管理、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日常生产经营中重要工作的会议。
第十四条 总经理办公会议采取集体讨论、总经理决策的议事方式,原则上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也可由总经理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
第十五条 总经理办公会议由总经理召集和主持,或由总经理委托副总经理召集和主持。出席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或会议主持人可根据会议需要,决定其他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第十六条 总经理办公会议遵循下列程序:
(一)提报议案:各副总经理及部门认为需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讨论的有关问题,应事先向总经理或会议主持人报告,提出议案请求。
(二)确定议案:由总经理根据有关人员提报议案的轻、重、缓、急和工作实际确定,并提前1至2天发出会议通知。涉及重要改革方案、经营举措、计划、规划等重大问题,应提前4至5天将通知和有关资料送达与会人员。
(三)会前准备:会议各议案的提报人或部门在提报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并就议案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供会议研讨。
(四)召开会议:与会成员围绕议案集思广益,所议事项经过充分讨论后,由总经理作出决定,并形成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由总经理签发执行。
(五)分工落实:总经理办公会议形成决议后,有关副总经理和业务部门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并在下次会议上报告执行落实情况。
第十七条 总经理办公会议在研究公司生产经营等重要决策之前,应征求公司党组织及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各公司要依据本制度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制定本公司总经理具体工作制度,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出资者审批。
第二十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由铁道部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



2000年6月14日